【期刊信息】

Message

刊名:电子科技
曾用名:电子科技杂志
主办:西安电子科技大学
主管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ISSN:1007-7820
CN:61-1291/TN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0.568824
被引频次:33042
数据库收录:
美国剑桥科学文摘(2013);期刊分类:电子信息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青年雕塑群体更多元更时尚更值得期待

来源:电子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1

作者:网站采编

关键词:

【摘要】2017 第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展览现场 青年雕塑家,通常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及此后出生的青年雕塑家群体,他们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初期接受过雕塑专业的教育,并主要在21世纪从事

2017 第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展览现场

青年雕塑家,通常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及此后出生的青年雕塑家群体,他们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初期接受过雕塑专业的教育,并主要在21世纪从事雕塑的创作。

不同于上一辈雕塑家,青年雕塑家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群体,他们深受互联网、流行文化的影响,更懂得利用互联网与电子科技进行创作,因此青年雕塑家在创作方式、风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态势,并出现一些新的群体特征。总体而言,根据这些特征大体可分为“装置化”“潮流化”“民族化”等类型。

装置化,材料与科技的突破

在美术学院的主动专业中,雕塑向来被认为是“体力活”,雕塑家也通常给人埋头苦干的形象。近十年来,随着互联网科技逐渐引入到雕塑的教学与创作上来,原先倚重架上以手工进行泥稿创作渐渐变为结合3D 建模完成,当手工制作在雕塑创作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下,观念、创意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,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。当这种大趋势反映在国内青年艺术家的身上,便表现出雕塑的“装置化”倾向日益明显,实际上,“装置型”雕塑家也成为青年雕塑家群体中的重要的一支发展方向。

尽管雕塑与装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但两者又向来关系密切。一方面,青年艺术家在新材料的发掘上更为敏锐,除了传统的铜、不锈钢、汉白玉、玻璃钢等雕塑材料,陶瓷、工业材料甚至众多现成品都能“为我所用”,他们对雕塑材料的拓展赋予了雕塑创作更大的自由度;另一方面,“装置型”青年雕塑家还会在同一作品创作上综合更多材质或艺术手段,甚至结合更多新型科技的应用。与老一辈雕塑家相比,他们在这一点上也更具优势,常见的如自动机械、影像剪辑、光电投射技术、虚拟场景营造、有机物(微生物、动植物)培植技术、3D 打印技术、电脑造型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、全息投影技术等都能与雕塑“合作”。这些形式的结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机械运动类雕塑、影像剪辑的植入、光效应作品、3D 打印技术的应用、数码雕塑和VR 技术的应用等几种类型。尤其是3D 打印技术的应用,使雕塑创作在时间成本上大为缩减,创新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方式、表现形式、传播渠道,也是今后雕塑艺术创作大势所趋。

潮流化,更接地气的艺术

互联网科技潮的到来,也让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上更为“波普化”“潮流化”。一些青年艺术家选择迎合大众审美,力求作品雅俗共赏。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,青年艺术家较少涉足宏达叙事题材的创作,他们的关注点更多落在自身及周边人士的生活,也更倾向于小情小雕式的创作。而他们的社交也更乐于选择互联网社交,对新事物、流行文化天然更具有亲和力,能更快速地捕捉前沿的时尚风向。在国际上,当代如杰夫·昆斯等波普雕塑家的受捧,在作品中融入流行文化使其作品大行其道也鼓舞着追求“潮流化”的年轻雕塑家。

另一方面,相比以往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价格,雕塑要“飞入”寻常百姓家并非易事,而“潮流化”的青年雕塑家实际上是选择走大众路线,他们以相对实惠的价格让雕塑真正能走进大众的家居生活。当然,为了满足大众需求,雕塑除了少数原创作品,他们还会开发雕塑衍生品或复制品,相比前者,后者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,同时结合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传播,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扩大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。

民族化,传统美学的回归

雕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都被视为是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,中国雕塑艺术家一直在向西方看齐。但随着中国在21 世纪后,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日益自信,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上开始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文化,并不一味追求当代感,他们对东方丰富的艺术形式青睐有加,从古代造像到古典建筑、园林、家具等元素,以当代的雕塑语言演绎出来,在对传统的领悟中逐渐找到创作的契合点。这样的作品也别具新意。

如2017 年,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策划了《敲山震虎——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》,将目光集中在当下对雕塑语言的传统转型上,8 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也都是基于传统而创作的,在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上,他们结合自身的认识,将传统与当代艺术相融合,呈现出雕塑的另一种独特面貌。在一批青年雕塑家的不断摸索和探索中,向“传统转化”类的雕塑创作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。


文章来源:《电子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dzkjzz.cn/qikandaodu/2021/0301/767.html


上一篇: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巴彦淖尔举办
下一篇:客厅影院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探访中国客厅影院产